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56.該是好好正視我們網路基礎建設的時候了


  • 去年,一位校長告訴我說,他們在台東要使用均一網站得要利用自己的4G吃到飽才能順暢
  • 上個禮拜,中研院的研究員跟兩位研究室的夥伴一起來幫我們診斷網路,希望讓我們使用國外網路資源可以更順暢,以便可以以我們學校為例子,協助更多學校善用充沛的國際網路資源
  • 這個禮拜我們跟國外團隊討論一些合作議題,共分了行政、教學、技術三組進行,我個人三個組別都參加,在技術組的部分,紮紮實實的與國外技術人員做了激烈的觀念激盪......
雖然狀況不同,不過這些狀況其實都呈現出一個需求,那就是「我們的校園網路基礎建設,與學術網路連線頻寬與品質真的該好好重新規劃一下了。」跟國外團隊討論到他們的設備在校園中如何高速、穩定的運作時,他們說,在香港及新加坡的學校,要跑他們的計畫,都會將校園網路重新layout過,以符合高速資料下載,以及教室管理工具快速反應的需求。

但是,各位看到我們國家推動那麼多的「雲端運用」、「行動學習」,有沒有聽說過哪些學校、縣市大刀闊斧的進行校園網路的調整呢?很少,對吧!在歷年來的資訊基礎建設中,幾乎也都專注在設備與無線網路部分,對於網路基礎建設這一端幾乎都避而不提,也少見經費投入。但是,這個部分真的很重要,也可以說,沒有穩定的網路建設,所有依附網路的學習都無法穩定。

以前有位技術人員說得好,網路基礎建設就像是電力一般,如果沒有穩定的電力供給,那所有的應用隨時都處在不安定的狀況中。因此在過去這三年,我當學校資訊組長最重要工作就是-「更新校園網路骨幹及建立良好網路管理架構」。運氣很好的是這兩年學校也聘了一位技術專長的老師擔任資訊秘書,在這位同事的協助下,我們慢慢的用幾年的經費將學校的架構作起來。

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們不去做這種下水道工程,就會看到很多最新的設備在使用網路服務時因為慢速及不穩定的網路傳輸而顯得無用武之地。我記得有一年全市校長研習,我們介紹一個國外服務,當時我只敢在我們學校開這個課程,因為我們學校的網路環境我比較有把握,換個地方,我就會十分擔心不穩定的網路會成為課程是否能順利進行的最大變數。

不僅學校端有問題,上週因應中研院的團隊來訪,我們除了調出學校的網路管理資料之外,為了希望能夠更全面的瞭解狀況,也請資教中心協助提供本市教育網路的連線資料。當我們看到那種連線狀況時,其實是很害怕的。因為從各校到我們縣市網路的速度都不錯,但是從縣市網路出去後就一路塞,所以以這樣的狀況來說,國內的「雲端服務」怎麼推呢?更不用要推薦一些好用的國外網路資源給其他學校了。

除了硬體、頻寬的問題外,學校內是否有專業管理人力也是個問題。跟國外團隊討論管理架構時,我們提出管理設備的系統最好能建置在資教中心。因為即便設備上沒有問題,但是在學校端,可能今年訓練好的人力,明年就不在崗位上了,所以還是統一架設在資教中心為宜。雖然國外都是以學校自己管理為主,不過聽完我們的說明後,國外團隊也和我們一起想出很多調整管理方式的可能性,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一旦人力更迭,這些設備大概就只能堆到報廢那天了,我想這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所以比較諷刺的是,當所有的趨勢都在高喊雲端化的時候。我們技術人員的對話卻是很踏實的希望服務的建置先從學校機房開始,可以的話再逐步往上調整,移到縣市教育網路中心。不行的話(別懷疑,有很多學校從機房到班級的網路速度真的是慢得可憐,一方面是線材老舊、設備老舊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即使設備新穎,沒有管理人員,網路的運作也未必好得起來),就要設法將服務從機房移到教室中。當你的網路環境如此惡劣時,哪還能做雲端服務阿!頂多做的就是區域網路應用,或是非即時性的網路資料同步罷了。所以有陣子跟一些雲端服務業者說,或許大家該思考做做某某盒子,例如PAGAMO BOX,這樣子在教室執行問題或許會小一點。

如果這個國家還要繼續推雲端應用,還要繼續讓孩子在公平的校園網路資源中使用國際網路資源,那麼,好好思考網路的架構,並且提升校園網路基礎建設的品質,是一件絕對不能忽視的重大任務。不然,就可能會像我們那天做技術討論時,國外團隊提出很多願景,就被我們技術人員說:「我們先不要說故事,我們先來討論一下比較現實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那所有的願景都只是故事」。是阿!煙火雖然美麗卻不持久,可惜,我們看到的多數都是煙火,因為大家尚未建立打造燈塔的決心。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55-2016code.org002-我適合教這樣的課程嗎?

教學影片

我適合教 code.org 這樣的課程嗎?

我出去分享或是在網路分享時,都有老師都會問我這個問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程式設計是很難的也是需要專業背景的。其實這種印象沒有錯,如果是很單純的程式設計,我也無法上,就如同大家想的一樣,那需要有專業背景的老師來教。不過如果是講思考的方法與邏輯,我想以目前在小學擔任教師的人,在大學階段應該都受過類似的訓練,而且在資訊以外的科目中,也有類似的概念,所以我想是沒問題的。

但是想歸想,總得要做點小實做來確認。這兩年我上過幾場研習

  1. 高雄市校長資訊研習
  2. 台東縣資訊研習(一般教師)
  3. 本校教師研習(全校)
校長研習時我還請學生當助教,因為我想讓校長知道,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後,學生助教是有辦法跟學習者解釋自己的思考方式,也有辦法跟學習者討論各種可能的。不過那場研習後的回饋還蠻有趣的,因為有些校長還是覺得太難了,這個部分我還是得忠實呈現。至於在一般教師部分,雖然老師還是覺得有點難,但是最少他們在玩的時候覺得頗有趣,我想老師會覺得很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時間太短了,他們來不及熟悉這個學習工具。而且這個學習工具是他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即便是老師,也需要一點時間來克服那種不熟悉感造成的困頓。

回到主題上來,經過我的實驗後,我對於想上這種課程的老師,有沒有一些建議或是條件呢?其實是有的,我簡單列一下

  1. 要願意挑戰而且有耐性:還記得我前一篇文章說過,我會改成code.org課程是因為受不了目前制式課程把課堂搞得死氣沈沈的嗎?所以我很好奇而且好動的想試試新課程,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歡迎來試試。而且一開始絕對是有點亂,要能忍住。一旦你上了一段時間,學習和教學模式建立後,你會覺得像倒吃甘蔗般容易的。況且已經有我在前面實驗過兩次了,也有很多資料分享出來,所以安啦!
  2. 找些人一起研究比較好:各縣市的資訊教師應該都有聯絡的管道,如果你決定要上這門課了,找一兩個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研究與分享,這條路走來絕對會比較順暢,而且可以互相扶持。
  3. 在課程中你會成長學生也是:因為這樣的課程主要是邏輯思考及問題解決方法的訓練。所以你可能已經有一套參考的解決問題邏輯了,但還是會遇到學生各種千奇百怪的想法,這時如果我們順著學生的思考去引導,我們便會發現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更多元。而學生呢?他們必須把他們想法說出來,必須去推敲各種可能,還有必須忍受「卡關」這都是很好的訓練喔!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會建議老師做分組的動作,讓各組學生相互引導,如果分組學生處理不出來,教師再介入即可。
  4. 盡量讓學生享受解題的樂趣:我在教學時,只講想法與切入角度,然後用很多問題問學生,這樣的作法是希望他們能夠多想,如果能夠回答問題,也就能夠發現原來自己是具備解題能力的。而且在一開始使用運算式思考教學時,學生學習速度一定會很慢,甚至你自己也會有些許小挫折。但是慢慢的累積後,學生是可以將這些系統思考運用出來的,屆時他們就可以慢慢享受解題的樂趣了。(下圖是學生的回饋)

所以其實這樣的課程一點也不難教,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只在我們願不願意跳出我們的舒適圈而已喔!我認為每個教師應該都具備教導這個課程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將這個課程教好。

如果你還是有一點小質疑,那麼可以試著來做做code.org的題目,或者是做做下面這一個

台灣師大運算思維能力測驗

希望您也能享受解題的樂趣,並且也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喔!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54-2016code.org001-再出發-初心

教學影片

大約兩年多前,我結束了資訊教育中心的支援工作回到學校。那時候我心中有個很強烈的動機想要更改既有的資訊課程,不過貿然要做一些變動,會有一些困難。因為在學期中要變動課程必須要通過課發會,如果我要提案給課發會,就勢必要做比較完整的課程研究。但即使有一點困難,我依舊想要完成。因為我想設計一門學生可以主動學習的課程,而且這門課程學習完後,他們可以得到一些「帶得走」的能力。

所以我就上網找尋了一陣子,看看有沒有適合的題材。後來,我找到了code.org這個線上運算思維學習平台。



發現這個網站後,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個網站一定可以讓學生使用。所以我在兩個學年級試用了一下。因為有遊戲化設計,加上有他們熟悉的電玩人物,學生很快的就可以自己主動的使用這個學習工具。不過那只是完成第一部分的評估工作,如果要變成課程,我還有許多部分需要評估。

這些評估包括下面項目:

  1. 是否有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幫忙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教學管理平台,可以追蹤學習學習情形,甚至看到學生的答題狀況
  2. 是否有一些教案資源可以使用?有,而且相當完整,從K-12都有,只不過是英文文件。
  3. 有沒有類似教學指引手冊的文件協助教師的課程活動設計?有,而且活動設計生動有趣
  4. 時間如何規劃?我規劃一學期,後來擴大為一年,不過要加入其他學習素材
  5. 整個課程是否完整,而且可以達到當初設想的可以學習到一些帶得走的能力?簡單來說,最少應該可以在其他科目學習時用得上的能力呢?運算思維可以延伸到其他學習
  6. 可否適應全年級學生都上課的型態?(因為我們希望學校可以提供平等的受教權益,讓每個學生都能享有這樣的教育資源)
透過這些評估後,我發現code.org大約有九成以上已經符合我的需求了,我也簡單依據scratch的課程設計架構,完成了一份一學期的code.org教學設計出來。過不久我便請求召開課發會,當時的教務主任雖然有點小吃驚,不過也願意協助召開,加上家長的支持,那一年,我們的code.org課程正式成為本校資訊課程的一部份。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53-關於Maker用的工具機-叔叔有練過,沒練過的不要亂學

民國75年我進入某間工專就讀機械科,第一年我們就開始接觸工廠實習。我記得蠻清楚的是第一年實習內容是木模與鑄造。在木模的課程中,我們要接觸各種木工切割機械,有手動的,也有電動的。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木工車床,因為我的同學在做槌球的頭部時出事情了。
那天他把一塊木頭夾上木工車床,接著調整車刀角度,一切東西都還蠻順利的。不過在車床變速時,這位同學不小心用了較高的速度,一時那個切銷角度吃太多,加上老機具鬆動了,所以......木塊飛出,同學登時嘴巴鮮血淋漓。那時我們國中畢業,學校有助教(學長姊)、工廠實習老師,老師上課前都會講各種機具的操作,但是還是出事了。
上鑄造的時候比較好一點,因為之前都在做砂模,老師提醒我們砂箱頗重,要注意搬運。澆灌的時候要老師盯著,1200度的鋁水,可不是開玩笑的。所以那些工廠學習,因為自己的戒慎恐懼,大家都平安無事。

接下來的實習就更精彩了。車床操作,小鬼喜歡玩高速讓切削表面亮晶晶(不過那是騙人的,只有表面效度),因為車得太快,切屑亂飛,加上穿實習服不確實,還有實習服的材質。一時頭髮被燙焦、車屑融破衣服黏在皮膚上也狀況也多少會發生。氣焊遇到回火,被老師下令疏散,老師自己去關鋼瓶開關。電焊忘了做好接地,牛皮手套也濕,就電到了,而且電得哇哇叫!另外電焊完要將外面的氧化層敲掉,確認自己的焊接有無成魚鱗狀,還有是不是和出來的表面光滑無凹穴,在用鐵鎚敲的時候,忘了帶護目鏡,也讓鐵屑跑進眼睛


好了,寫完這些,開始進入主題。如果你玩MAKER使用的是一些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工具,那還好,放你去玩吧!寫錯程式頂多執行不出來,ARDUINO出差錯,最多燒壞一塊板子。但是如果你要將工具機帶進學校,而且要放在學校課程中,我要嚴正的提醒大家

一定要夠專業,不然不要亂玩,會有人身安全問題的

光光我說的工具機的操作加上材料的準備,在我以前的學校都有專人負責,教工廠實習的老師會跟你說各種規則、各種操作還有提醒不要做一些危險操作,甚至遇到危急狀況,還可以快速處理(我記得有一次操作鍋爐,洩壓閥被鐵屑塞住,整個鍋爐壓力升高,也是老師排除的,不然就爆了)。準備材料也有專門的助教,讓各種材料在上場前確認是沒有問題的。所以第一個如果真的要推工具機到學校,請給我們專業的人力。不要隨隨便便訓練一些現場有興趣老師後,就讓他自己去規劃空間與機具的擺設,那些事務是很專門的,不是簡單訓練就可以完成。甚至如果是一個比較負責任的工作室,連電力都要好好規劃,才能讓機具順利運作。

第二個是要把安全規則帶進校園中。我前陣子看了某段MAKER教育影片,看到冷汗直流。小朋友在操作線鋸時周遭還有其他小朋友在觀看,萬一木塊飛出去砸到人怎麼辦?而且那位操作的小朋友穿的是一般的衣服,沒有護目鏡、袖口未緊束,拉鍊未完全拉上造成衣服寬鬆,這些也是違反工廠操作守則的。要操作機具不是不行,但是如果安全守則及態度沒有一併帶進去,那簡直就是在玩命。

第三個部分是台灣和美國是不一樣的,在美國可以玩的東西,在台灣未必玩得起來。試想,如果今天學生受傷了,家長是會支持你的熱情,還是質疑你的專業呢?以我自己來說,如果學校同事要在學校玩這種工具機,我一定會勸阻,甚至會請他告訴我他的專業在哪裡,不然為了學生的安全,這類煙火活動還是敬謝不敏。因為我知道即使我玩了五年的工具機,都還不敢貿然帶這種課程,也覺得以我們目前社會的氛圍,一旦出了事,一個熱情的老師可能就這樣毀了,而且那些人身傷害是回不來的。(我也想說,在FABLAB的書籍中,也曾提到連MIT這種專業機構,也曾因為學生操作雷切時不小心未全程監控,差點釀成火災,所以後來他們逐漸想調整成水刀。請問,我們的專業度可以達到MIT的幾分之幾呢?)

我知道寫這些東西可能會潑某些熱情的老師冷水,但是如果我不寫出來,如果有一天有學生受傷了,有一天有老師因此斷送教師生涯了,我想我一定會後悔。與其這樣子,還不如寫出來,讓大家先想想,最少,一定要做之前,可以做更詳盡的規劃啊!


52-對iOS新功能的想望

今天有個網友介紹了個網頁,內容是關於蘋果iOS新功能的預覽。


雖然敘述很簡單,可是這些功能可都是殺手級的阿!我們可以一一來檢視,不過在檢視之前,我想這些變動最大的意義在於「蘋果試著讓一般老師也可以簡單管理載具」,以前要管理載具,特別是系統的部分,常常需要一些系統人員協助,一般的教師根本很難置喙,現在透過這些工具,我看到了一些蘋果的想望。

  1. 多人登入:目前BYOD畢竟是少數,要在個人的機器上面安裝管控系統,也會也一些執行上的困難。所以如果可以做到讓人拿到一台平板,隨時登入自己的帳號密碼,就可以有一套完整的使用環境,那.....就太美好了。不過我是有疑問的
    1. 這種設計如果不依靠內存,僅用網路操作,那網路環境應該還蠻嚴苛的
    2. 這種設計如果依靠內存,那.....內存要多大阿!(你想想如果是科任老師,依我們的規模,那可是29*8的數字喔!所以我蠻想看到蘋果在這方面提供哪樣的精巧想法。
  2. 教室工具:目前google classroom和onenote notebook都是採用雲端管理,但是遇到TANET,他們都得俯首稱臣。所以apple會做出怎樣的架構?這種架構適不適合TANET的網路環境?恩!還待觀察。不過我個人推估,課程的部分會依據以往iTUNES U的架構,因為那個架構要作學生學習追蹤很簡單,要與多媒體整合也容易。至於還有哪些管理工具可以用,嗯!目前不清楚,不過很期待。
  3. 行動裝置管理MDM:這個就是我們想要的,因為可以一次處理掉多數的問題。不管是設置帳號或是購買APP,一「頁」搞定,超期待這樣的入口網阿!類似的概念其實google好像也有,不過能不能購買app我不是很清楚。
  4. 學校可以自己管理學校要用的APPLEID:這一塊其實我蠻疑惑的。因為如果這樣子,一個人有兩個ID會發生什麼情形,這些ID的應用會不會衝突(前一陣子我用微軟的OFFICE 365,那些權限的調整真的很煩,希望蘋果可以更有智慧,讓ID的應用更友善。
因為上面種種想望,我開始期待著iOS9.3的出現了。不過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工具依舊還須服膺於良好的教學設計規劃之上,希望大家還是可以好想想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樣子去思考工具的應用才會更能與教學相輔相成喔!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51-資訊素養--行動生活-app應用概念

在多媒體應用的影片中,我們深入的理解了手機中的鏡頭、錄音系統與GPS的應用。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將這些應用更具體的呈現,應該很難讓一般人將這些應用與生活作更直接的連接。所以我就做了一個生活的專題,在這專題內,我會介紹食、衣、住、行、育、樂各式app,透過這些app的應用,真正的將生活與行動裝置連結起來。不過我得先說聲抱歉,因為不是每個類別我都那麼熟悉,例如「衣」好了,我自己平時穿搭就很隨便,所以即便講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因此我會詳細講解的是我比較熟悉的APP,跟各位說說我的使用情境,還有一些使用狀況。另外,我也會從一些更基本的面向跟各位說明如何找到自己想用的app。因為我認為,app的應用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使用者根據自己的狀況,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發現種種的需求,找到適合解決這類需求的app,並且用以優化自己效率。當效率提升後,便有機會優化自己的生活,這樣子的資訊素養,才能可長可久阿!



教學影片

50-資訊素養-數位閱讀-網路購書與借書的交互應用

最近家人為痛風所苦,在飲食部分頗多禁忌,後來靈光一動,想說或許可以上網找找痛風病人用的食譜,照本宣科的調理一番,也總比茫無頭緒的好。所以就到博客來去找找,輸入「痛風食譜」的關鍵字

 好像還不少,真的是太好了

簡單試閱過後,因為急著用,而且以後會當作工具書,所以就下單買了。


下完單之後,想說這樣的書籍忘了去找一下二手書,因為周邊有些朋友也為痛風所苦,如果有二手書,通知一下他們也不錯。就到TAAZE去晃一下

輸入同樣的書名,果然有找到書籍




但是殘念的是,在其他版本那裡點了一下「瀏覽二手書情報」,沒找到二手書。卻發現,咦!怎麼有一個「圖書館借閱」的按鈕


把滑鼠移到上面,哇!竟然告訴你有哪些圖書館有這些實體書可以借,佛心阿!(以前電子書我也用這一招,沒想到實體書也可以)


點去高市圖網頁,還真的有耶!


而且複本還很多,我家附近的圖書館就有了,所以也不用使用網路借書的方式從其他圖書館調過來。真是太棒的服務了!雖然我已經買下去了,不過,這麼好用的東西,不分享真是太可惜囉!(比較可惜的是這種服務能造福的還是六都之人阿!我們六都以外的圖書館,或許可以考慮將圖書資訊OPEN出來給這家書店業者,另外也該多想想或許該好好規劃縣市內的圖書流通方式)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049-資訊素養-多媒體應用

既然剛剛說到了工具,而且好像也有很多工具的多媒體延伸應用方式,所以我想我有必要將多媒體應用(原本為多媒體紀錄,後來發現多媒體應用似乎更貼切,所以改為多媒體應用)的部分補充說明一下,因此我又畫了一張多媒體應用的概念圖。在這張圖中,我把各種紀錄形式又做了一些整理,待會兒會一一說明。


在聲音的應用上除了可以錄音之外,還可以聲控,在iOS裡有著名的SIRI,在Android裏也有著名的google Now可以透過聲控查詢一些重要資訊(例如幫我找些好吃的,就會幫你找附近的店家資訊),也可以做一些設定(明天早上五點叫我起床,就會設定好明天早上的鬧鐘)


另外也可以透過語音輸入,蒐集你和正在談話的人的聲音,即時的翻譯(不過我會建議不要同時開兩種語言的翻譯,會有點混亂),這個功能對旅遊的幫助最大,你只要使用google翻譯就可以幫你達成了。


拍照也有很多延伸的應用,除了拍照之外



當然還可以錄影


而且還可以縮時錄影,也就是我們可以把拍了很久時間的影片,透過很短的時間把需要長時間呈現的畫面呈現出來。不懂?那看一下這段影片吧!透過這個範例應該可以快速了解縮時攝影的效果。不過要這樣玩的話記得要準備好電源還有固定的設備(例如腳架)喔!其實如果你還有一些望遠攝影及微距攝影的需求的話也很簡單,上網找一些可以裝在手機上或是將手機裝上設備上,可以拍攝出很不錯的效果喔!


對了!拍照的時候,也可以拍攝全景照片,這個要用來快速了解周遭環境會很不錯。拍這種照片時也是記得要穩定(最少水平面不要差太多),然後慢慢轉,讓他的照片可以接得很順利就可以囉!(要看看效果可以google一下"全景照片 ")

所以囉!有沒有覺得作為多媒體記錄及應用來說,其實手機可以做的東西真的超多的,如果我們善用的話,可以玩出很多很多有趣的應用喔!


最後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應用,就是拿來當掃描器。而且其實手機當掃描器還蠻好用的,因為搭配上APP後可以自動校正,像下面這一張圖我是故意歪著掃


它會自己校正喔!所以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搭配OCR(文字辨識軟體),就可以幫你辨識出文見的字了(不過英文辨識率高一點)


講了這麼多的應用,有沒有躍躍欲試了呢?你可能很想問的是,除了官方APP外,我還用了哪些APP?別急,以後在APP應用我會慢慢說的,請耐心等候囉!

教學影片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048.一台3D影片觀賞機器

前幾天去打工的資教中心上班時,桌上擺了我的耶誕節交換禮物。疑!是台類似CARDBOARD的東西,有聽過卻不曾玩過。看來是緣分到了,所以就回家稍微測試一下

我拿到的這台機器是3D影魁2,據說還不錯喔!


提供的功能感覺不少,不過實際也不多,基本上就是看影片可以提供哪些觀看類型,這個觀賞機器就可以跟著配合


開箱了!實體不小喔!製作質感普通。不過既然只是拿來看3D影片的玩具,那.....要求自然不會太高。

 和CARDBOARD不一樣的地方是多墊了一些海綿,舒服些!而且因為用的塑膠不會太重,戴起來負擔也還好


針對不同尺寸手機螢幕的觀看也設置了調整的機制


磁控開關,感覺效用不大


這是拿來固定手機的,黏性有點差,所以給小孩看要注意手機會脫落。


操作也簡單,找到3D影片,固定好位置(影片中間有條黑線,對準兩個鏡片中間),將手機黏上吸盤,闔上前蓋就可以觀看了。


玩了大概1小時,拿給爸媽和小孩開開洋葷,然後就給小孩當玩具囉!因為感覺要看3D電影還要戴副眼鏡,真的有點不方便阿!不過因為看了這些3D影片,就想找找3D影片的製作原理,倒是找到不錯的參考資料喔!這一篇講破解3D電視原理,或許自然老師拿來設計一個教學給學生玩玩看啊~


047-資訊素養-行動生活-溝通



看到這張圖,我想應該會有人多人都會想「這麼簡單的東西,需要講嗎?」東西簡單是沒錯,不過裡面有一些我的想法,大家就姑且聽之囉!

先來講講電話吧!電話有什麼好講呢?
我們可以來說說電話資訊的演變,以往電話的通訊錄大概就是一個名字對一個電話號碼,沒啥變化。不過現在用智慧型手機,變化在於資訊及功能增加,還有可連結度也提升。怎麼說呢?
我們看看第二張圖,透過whoscall這樣的程式,我們就可以快速將一堆電話行銷或是電話詐騙的資料庫放進通訊錄中,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困擾。而更多的電話資料欄位,讓我們可以填入更多的訊息,這些訊息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掌握更多關於聯絡人的相關資料,另外一方面,例如第三張圖中的地址,我們也可以輕鬆結合google地圖這類導航軟體,順利引導我們到想去的地方。

SMS雖然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服務。但是作為安全認證工具卻還是很好用的。刷卡時可以透過簡訊確認是不是自己刷的卡,也可以透過簡訊傳送安全交易密碼,讓刷卡的支付動作多了一層保障。另外在國外購買SIM卡要開通時,通常也是透過SMS通知喔!所以這個服務還是有必要知道的。
現代人溝通方式十分多元,社群軟體的應用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結合群聊、即時訊息、表情呈現的優勢,社群軟體迅速在一般人的日常溝通方式中佔了一席之地。對我來說,因為我通常透過FACEBOOK發佈我的一些看法和研習內容,所以一些比較陌生的朋友也會透過FACEBOOK跟我交換意見。比較熟的朋友,也經常透過FACEBOOK中的MESSENGER做即時溝通。至於LINE,通常是日常生活中比較有交往的人會將實體的溝通行為演進為虛實相濟的溝通。比較常易用的方式是群組的討論,例如我成立了一個家族群組,和遠地的家人就可以透過這個群組交流感情、互換訊息。另外在公事上,也會有一些同事透過LINE交換意見、聯絡訊息,甚至是活動時做的一些記錄,也放在那裡,以後可以彙整。
在太陽花的時候,學生利用USTREAM和4G網路直播,讓立法院議場和其他抗爭場地的實況可以讓台灣人民及全世界看見。當我的父母看到新聞一些比較主觀的報導時,我打開直播頻道,讓他們看看實況,他們驚訝的說:「學生也有自己的電視台嗎?」嗯!這就是網路工具的力量,無遠弗屆。當然這種直播可以使用的不僅僅是社會運動,也可以用來做教育,例如我們可以看到NASA的公眾頻道,讓學生多瞭解一些科學新知也是不錯。


接著我們來說說工具,一支手機有了照相功能後,他也就被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拍照、可以記錄影片。除了幫自己的生活做紀錄之外,我們也可以自己創建我們自己的素材、成立我們自己的媒體。這個我會在以後的個人出版中在深入討論,透過這些裝置,我們可以帶著大家看建不同的世界,也可以讓世界看見我們。

錄音的設計是很棒的,特別是當我們不方便用筆記載事情時,一個良好的錄音裝置可以幫上很大的忙。現在,你隨身就有個錄音裝置了,而且還很不錯。我自己有時候有些靈感,就會打開錄音機,有空時在整理一下,所以拿來當靈感蒐集器很不錯。另外有時候練習演講也會開起來用,一場精準的演講,練習肯定是少不了的,而那些精準,正來自一次次的修正。還有,現在聲控和語音辨識的功能也越來越進步,對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例如GOOGLE的雙語即時翻譯),這個我們在後面也會再說明。
最後我們來談談位置的應用。在手機裡擁有可以定位的裝置,透過一些位置的確認,搭配地圖,可以作為導航,也可以以你的位置為參考點,導入更多的LBS(移動定位服務)。舉例來說,我去日本時,在各個城市間旅行,每到一地就想找當地食堂體驗一下當地的菜餚。接著我會遇到一些問題
  1. 我在的地方有哪些食堂呢?
  2. 我如何去到那裡?
通常我的策略就是找到第一間,然後滾雪球般的找其他間。當然你也可以到處亂晃,享受隨機的快感。我的作法便是打開GOOGLE地圖,讓它定我的位置,然後再使用它的「搜尋鄰近區域」的功能找到我要去的食堂,當然也可以看看評價,大概知道一些訊息喔!這是我的位置應用的例子,提供給您參考。如果你對我的旅行工具有興趣的話,那這一篇文章也可以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