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046-資訊素養-行動生活

在行動生活這個資訊素養議題中,我主要分兩個部分來加以說明。一個是一般人最常接觸到的手機應用,另外一個是在手機上做電子商務交易的部分。概念圖如下(大家可以再點入,看完整的概念圖)

首先先來說說手機應用,講解手機應用這個議題時,我會用上大量的相關app來說明,為了讓大家可以清楚理解整個應用的概念,我會用兩種方式來呈現
  1. 每個手機APP的操作文件我會使用擷圖來說明,避免大家看手機操作影片時,比較難看到特定強調的細節
  2. 每個我所提到的APP,我都會舉例,告訴大家我切入的觀點,讓大家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樣的作法是很重要的,不然大家在使用時可能會淪為僅跟隨著某位使用者的應用起舞,我們更想做的,其實是希望大家可以自己找到自己適用的APP,用來提升生活的效率。
在手機應用裏我又分成
  1. 溝通:說說手機可以使用的溝通型態,並且說明一下手機搭載的一些零件,可以在溝通上提供什麼協助
  2. 多媒體的紀錄:有了相機、錄音機之後,手機的應用變得更多采多姿。不論是基本的拍照、拍影片、錄音,或是進階的掃描和縮時攝影,都會給使用者帶來更多的驚喜。
  3. 生活上的應用:食、衣、住、行、育、樂,只要你想得到的幾乎都有對應的app可以使用,不過重點在於你自己可不可以依據你的需求找到自己要的app喔!只有做到那個階段才是出師了
在電子商務裡,一般民眾並不需要知道很細微的部分。所以我會以如何用手機做高鐵訂票,在下班時段擁擠的人群中殺出重圍,快速登上你要搭的高鐵列車。還有如何利用手機進行簡單的國際購物交易,讓全世界的網購來滿足自己的生活物品需求。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045-資訊素養定稿版


我在這一篇文章中寫下了我第一版的資訊素養想法。前幾天,剛好有時間可以檢視一下,所以我就把這些概念作了個簡單的修改,新的架構如下圖:

整個架構變動不大,不過修改後更貼近一般人的生活形態了。我簡單敘述如下

  1. 行動生活:說說手機在日常生活上的使用方式,用大量的APP加上生活實例來說明手機應用的可能性。另外也簡單說明一下在手機上的電子商務應用,這個是目前我們一般人慢慢會踏入的生活應用行為,如果多一些瞭解,也可以在獲得生活便利的使用型態中避免自己遭受不必要損失的可能性。
  2. 資訊安全:主要有三個議題。首先會說說有哪些常用且需要瞭解的電子認證方式,第二個要說說怎麼保障自己個人資料的安全,第三個則是怎麼確保自己經手的個資不要不小心洩露出去。
  3. 數位閱讀:身為一個現代人,數位閱讀是拓展自己閱讀視野的好輔助,所以我會以公共圖書館數位閱讀為基礎,搭配各式各樣的主題是閱讀資源(例如以藝術為主的ART PROJECT)另外,也會說說專業工作者如何利用數位工具蒐集自己需要的專業資訊及如何匯集資訊流的方法。
  4. 數位協做:說說簡單的工具,讓您和家人或是工作伙伴可以分享資訊、確認進度及共同工作。這些工具基本上都很簡單,透過實際例子的說明,我希望可以減少在職場或生活中一直在等待確認他人狀況的時間,也可以讓更多人習慣使用這些工具來增進工作效率,將更多時間投入生活中。
  5. 個人出版:在數位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快速透過網路為自己發聲。而且透過這些出版行為除了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之外或許也可以找到賞識你的伯樂,所以我也認為這是資訊社會公民該具備的資訊素養。
  6. 數位學習:實體環境的困境不該是你學習的藉口,只要能夠連上網路,我們就有機會逆轉學習的困境。除了台灣,其實還有很多很棒的學習資源分散在網路各地,把它們找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那就是善用網路工具最佳的報酬了。
  7. 著作權:很多人常為著作權所困,或許是不當的使用未經授權的作品,又或者是不會使用合法且幾乎沒有限制的作品,如果你有這種困擾,這個單元就是你需要的。
  8. 負向議題:光亮的背面就是陰影,我認為網路有很多正面的力量,當然負面的拉扯也一定會有。所以我們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覺得聖嚴法師的話在網路應用也是很適合),讓自己在享受其利時盡量遠離其害。
以上八點就是我新修改的資訊素養架構,我希望在2016年7月底前可以完成,然後就可以將這些素養放進我們學校六年級的課程。當然我授課的內容不僅止於這些內容,台北市編制的資訊素養素材,也會是我重要的授課素材。

除了學生之外,我也希望有機會能夠將這些內容提供給更多的社會大眾,讓大家多瞭解資訊應用的可能性,以及對生活可能帶來的影響。如果可以順利散佈出去,也就能達成當初製作這份素材的目標了。

教學影片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044-站在巨人的肩膀,也試著當別人的肩膀

學期末快到了,我們的code.org課程也即將告一段落!不過歡樂是不會終止的,思考也是。這學期上完code.org,下學期我們要來上Scratch和Arduino,也會讓學生繼續手腦並用。在code.org快結束前的最後一個課程其實蠻好玩的,因為它並不是要讓學生去過關或是偵錯,而是去觀摩、去改寫、甚至重新打造出一個程式來!


其實這個能力很重要喔!不管你以後做甚麼事情,觀察是很重要的,在觀察中找出重要資訊也是。至於在寫程式方面,多觀摩程式的寫法,思考別人為何這樣寫,也會有很多幫助,這個台大資工的老師也有專文論述,如果家長或是老師有興趣的話,也不妨看看,所以我覺得這個設計真的是太精采了~


只不過對於一個社會教育出身的老師來說,我們要的可不只如此。技術很重要,可是哩!心也是。如果你有技術,卻是自私自利,或是只求快,不去認真思考想辦法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方式,那麼空有技術也很難突破人際與態度的門檻。(這個想法的形成跟我喜歡看的職人漫畫有關係,如果你想跟小孩一起探索職人的世界,我推薦我最近喜歡看的一本漫畫 BARISTA咖啡師,這是我跟我小學六年級的女兒都蠻喜歡的一本書)

基於這個思考,在講完一些故事後,我開始引導學生說:「如果你很會寫程式,有沒有可能用你這個能力做一些事情呢?」接著我就開始介紹了GitHub。我跟他們說,這個網站提供了很多的程式碼,你可以拿來參考,如果你覺得寫得很好,給他們一些鼓勵。如果你用了發現一些問題,給他們一些回饋,另外如果你覺得可以一起做點事,加入他們。如果最後你想,其實我也可以自己做一個,那.....自己開個小專案,吸引跟你對同樣問題有興趣的網友,也是件有趣的事啊!

在我們傳統的價值體系下,或許會有人說,這個事情好像蠻笨的,特別是後面那段,自己傻傻地寫程式,給別人免費用,不合邏輯啊!可是我發現學生對這種觀念接受度還蠻高的,因為在網路上分享、揪人一起完成任務是他們習以為常的事情,所以我跟他們講這個只是在強化他們這種行為。另外,多做點分享未必吃虧啊!像這一位,就是經常在GitHub發表作品,發表到被GitHub聘請去,所以做這些事的人傻嗎?那可未必,更棒的是,他們都是真心喜歡自己目前做的事情的人。既可以作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別人,又可以增加國際能見度,增加自己謀職的資歷,天下有比這更棒的事情嗎?


講完這個後,為了讓它們與真實狀況連結,我跟他們說了一個實例。下學期我們要上Arduino,其中有一項是我們希望讓學生控制PM2.5的傳感器,了解環境變化的狀況。這樣的程式如果完全自己寫會花上很多時間,那麼......我們可以利用GitHub找找看嗎?

我去查PM2.5 Arduino的關鍵字,查到下面的結果 

後來我們再把搜尋範圍變小,就可以找到我們買的SHARP傳感器的程式

點入後會看到一些檔案,到時候便可以下載回來參考



透過這樣的一個做法,我們可以看看別人寫的程式,並且以這個人寫的東西為基礎。如果學生不具程式設計能力,那麼就把程式看懂,更改需要更改的部分,讓它們可以執行自己的需求便是。如果學生具備程式設計能力,那麼看懂並且自己想辦法重新寫過,也子可以讓自己更清楚程式語言的應用方式,對自己的能力會很有幫助。(小學生要求不多!看懂,知道一些需要控制的程序即可,重點在於程序分析)

等到有一天,你練功完成後。不要忘記,你踏過別人的肩膀前進,所以不妨也可以貢獻一下自己的肩膀,讓別人踏著你的肩膀前進,人類社會,不就是透過這樣的「以善意換取善意」來逐漸進步的嗎? ^_^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043.來自教學現場的程式教育感想

拜讀蘇文鈺老師寫的文章後,心中的感想很多,所以也試著從現場教學教師的角度來說說程式教育的一些狀況。
在蘇老師的文章中提到幾個問題,我簡單整理如下:
  1. 學習資源的差異性:高社經與低社經學童能獲得的資源可能不一。
  2. 師資問題:有程式撰寫經驗且能教得不錯的程式設計師未必願意投入程式教學行列
  3. 如何設計一門讓學生有興趣的程式教育課程?
  4. 程式教育課程的性質(體驗?通識?)與授課時間長短?
  5. 程式教育的內涵(寫程式還是解決問題?)?
我想先就老師提出的問題,說說我自己的想法。雖然我的想法沒有甚麼代表性,但是經過實做證實最少在現場是可行的。因為在台灣社會對於程式教學還不是那麼重視時,我們學校在102年就引進了code.org的完整課程,並且也全面的實施(除了有一班導師自己教授的班級之外,有七個班實施),今年也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入了將code.org概念加以延伸的專案課程以及軟硬整合應用課程。

首先,我先來說說學習資源的差異性。以現今的教育體系來說,學校真的是低社經孩子一個很重要的支柱,因為除了學校之外,低社經的家庭有時候囿於接觸層面,有時囿於經濟壓力,讓孩子接觸課業以外的活動真的是一種奢侈。所以在當初規畫課程時,我便決定要將它放在正式課程中,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上到這樣的課,也因為我們將這些資源放入學校課程規劃中,這種資源不均的狀況可以降到最低。當然,還是會有家長會在家中另外指導,那個就不是我們管得到的範圍了,不過最少在學校,我們會給每個孩子一樣的學習環境與資源,甚至透過適當的分組給跟不上的孩子更多的協助。

其次是師資的問題。我自己支援教育局的時候曾經普查過全市高中以下學校的資訊人員,幾乎有1/3以上是非資訊及理工相關科系畢業的師資。去年本校在找代理老師時,發現教師甄試資訊類備取名單中非資訊相關科系畢業的師資比例也是很高。不過,我覺得只要願意學習,門檻不要太高的專業課程應該還是可以教授的。就像蘇教授說的,如果我們把這門課當作是一門技術,那麼,師資的要求必定會高。但是如果當作是一些基礎認知課程或是通識來教導一些邏輯思考的應用,那麼這個門檻應該就會低很多。即便如此,如果我們國家認真地看待程式教育,那麼在師資部分最少還是要做到:
  1. 在職教師需要提供完整教材與訓練
  2. 在教師甄試加考程式教育教學必要科目
在上面我提到的提供完整教材是個很基本的要求,而且絕不能隨意為之。不然就會像寫程式的人常常說的"技術債"般,總有一天要為現在的便宜行事在日後付出代價。至於在訓練方面,也不是辦個研討會將教材說明一下就可以了,因為在這類的課程中,老師引導是否得宜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最好是要有完整教材教法的課程,最少讓使用新的教學課程的老師,不會手足無措,最低的程度是可以跟著做。當然如果老師願意更進一步,鼓勵有意願的老師成立共備社群更是一種可以提升教學品質及教學支援的好措施。

至於新進教師部分,也可以透過適當的甄選機制,讓考生將注意力放在程式教育上。雖然不敢說效果一定會很好,但是只要我們逐步調整、改進,總是比什麼都沒做來得好,也更能找到我們要的教學師資。

第三點我們來談談如何設計一門有趣的課程,以便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在我一開始進入程式教育時我選的是SCRATCH,因為我去上過研習,也實際做了一下,發現真的不難,而且還蠻有趣的。不過自己做是一回事,教學生又是另外一回事。做到後來,感覺學生對於專案式的應用很難掌握,加上我自己對於SCRATCH教學方式的瞭解也不夠,搞到後來自己教得有點煩,學生學得也不是那麼有興趣。

後來我發現或許該先想想希望在這門課程中讓學生學得什麼?目前的工具自己是否有辦法呈現我們要的結果?認真思考後我發現,透過SCRATCH大概沒有辦法完成我要的目標,所以當下就捨棄了SCRATCH,找到code.org的K-8課程來上課。因為這個課程具有以下特色
  1. 完整的教學指引(英文)
  2. 關卡有趣,關卡數也夠多,關卡中的人物是學生熟悉的
  3. 學習目標和關卡互相對應
  4. 教導邏輯思考,即便不是程式寫作者也可以教(就像我)
  5. 提供教師工具讓我掌握學生狀況
  6. 學生過完關那張證明很吸引人(K-8真的有點難喔!那和HOUR OF CODE不可同日而語)
重點是,學生回家竟然會主動練習,而且也把家長拖下水(有些家長是賭上自己的尊嚴撩下去了,多數家長也很支持這個課程),那時我便知道,我找到一個好工具了。所以我想,如果真的要上這類課程時,每個老師都應該要找到一個自己很喜歡,又能夠教出符合自己教學目標的工具,這樣子就能設計出一門有趣的課程。所以在這部分,主推程式教育的單位應該也要廣納各式程式教育的教法,只要符合課綱,都要盡量地提供給老師,至樣比較能滿足師資的異質性。

至於在時間上的規劃,我覺得可長可短。不過如果僅引入HOUR OF CODE,會覺得有點可惜,因此我也才會寫下這篇文章來思考HOUR OF CODE之後的課程規劃。如果我們只是把HOUR OF CODE當作一個活動,那沒有問題,確實是一個好活動。但是如果思考學生使用過HOUR OF CODE後的延伸學習,那麼便該更慎重的規劃。

至於我們學校的時間規劃,我在這個學期除了原有的102學年上學期課程規劃之外,又加入了一些新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包括ABC分組-讓需要協助的同學隨時有人可以詢問、利用google classroom出題、讓學生將學過的概念透過文字表示出來、也一直在課程中問問題來挑戰學生的思考。時間上,我也將課程擴充為1個學年,因為光是code.org的K-8課程,官網就建議要跑20小時左右,再加上這一次我還要再次挑戰SCRATCH教學,我希望讓學生利用自己從code.org 學到的運算式思考概念來分析幾個簡單的SCRATCH專案,並且建立他們自己的思考流程。我還另外加上了Arduino的規劃,只是想讓學生知道,可以簡單寫程式控制硬體,或是從硬體中擷取環境數值來輸入軟體中。(最近我們買了一些PM2.5的傳感器,希望讓學生從實做中發現環境變數的差異,不過arduino的傳感器控制比較技術,如果沒有相關師資,建議可以略過)

最後我來說說程式教育的內涵。我想我的程式教育內涵其實蠻簡單的,我想教小朋友讀問題、拆解問題、思考解決方法、做出自己解決問題的一種模式與工具。如果用學理來說明,就是學會CT,以下這段文章寫得很好

美國知名的電腦科學家 Jeannette M. Wing,曾經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out computing>,詳細敘述了何為CT。而 Google 這間極度重視資訊人才的軟體巨擘,也不遺餘力地推動CT教育,並提出了四個CT核心能力:
拆解 (Decomposition): 將一個任務或問題拆解成數個步驟或部分。Breaking a task or problem into steps or parts.
找出規律 (Pattern Recognition): 預測問題的規律,並找出模式做測試。Make predictions and models to test.
歸納與抽象化 (Pattern Generalization and Abstraction): 找出最主要導致此模式的原則或因素。Discover the laws, or principles that cause these patterns.
設計演算法 (Algorithm Design): 設計出能夠解決類似問題並且能夠被重複執行的指令流程。Develop the instructions to solve similar problems and repeat the process.
資料來源:http://blog.orangeapple.tw/posts/what-is-computational-thinking/


不過對一般的老師來講,上面這個寫得太抽象,因此我再引用另外一篇文章,裡面提的東西就比較親和一點

想要潛移默化的教導孩子 coding 的父母,可以遵照以下 4 個步驟:
● 闡述
請孩子們先將事情拆解後一一分析,直到重點出一個可以理解的概念或動作。
● 確認
詢問孩子如何將這個概念具體化,並應用在現實世界中。
● 調整
請孩子將概念中的缺陷一一挑出並剔除掉,此階段非常的重要,挑錯的同時父母必須謹記要順便顧及孩子的信心,讓他們知道並不是他們的概念不好,而是有些細節會導致成果與我們預期的不同。
● 探索
請孩子稍微模擬不同的結果帶來的改變。



至於程式課程的功用就是讓我完成這個目標。如果我們擴展到整個資訊教育來思考,那麼我的思考是我想讓我的學生上完我的資訊課後有比較完整的資訊素養。
這些素養包括

  1. 認知(資訊環境、變遷、資訊工具的功用、造成那些改變)
  2. 情意(可以幫助誰?可以造成那些改變?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讓周遭更好?)
  3. 技能(行動裝置、閱讀、軟體應用、軟硬體整合、資訊設備的安全防護)

重要的是這些課程可以用於生活,甚至是作為接軌日後的學習應用,也就是說,我希望的是學完我們規劃的資訊課程後,學生可以學到一種 「可以帶得走的能力」,如果真能如此,那就是我的課程最大的成功了。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042-說理的機會式環境教育

我們學校的電腦教室有空調設施,所以在天氣比較熱的時候,都會開啟空調系統,避免悶熱。我們在開啟空調系統之前原則上都會先確認溫度,一般來說,都要攝氏28度以上才會開冷氣。不過今年因為暖冬,氣溫不定,所以學生有時也會要求要開冷氣。當然我也可以直接拒絕,但是我想,或許在拒絕之前,可以適當導入一些生活資訊的應用,用理來說服學生總比直接命令來得好得多。

所以上課之前,跟學生聊聊,如果需要知道現在的溫度怎麼辦呢?果然,知道的人不多,少數學生會知道要去中央氣象局查資料。所以,就跟它們說,嗯!可以直接用GOOGLE,輸入"高雄現在氣溫"的關鍵字,就會出現下方的數據,這張圖中會出現
  1. 現在溫度
  2. 溫度曲線


另外在搜尋結果中也有兩個重要網站,一個是進入中央氣象局觀看,一個是看更細的鄉鎮(區)氣象

進入中央氣象局的資料為十五分鐘更新一次,以縣市為單位


鄉鎮預報則可以到更細的地理區域,我可以透過選擇區域,知道目前我們區域的溫度,還可以知道鄰近區域及溫度走勢,甚至是預報



按下不同按鈕就會給你不同時間區間的數值


更好玩的是,他還提供了QRCODE,讓大家可以快速了解該地區資料喔!做鄉土地理資料會很棒

此外剛剛中央氣象局的網站,左邊有其他的選項,其中PM2.5應該是我們最關切的部分

 我用兩個同一個縣市裡不同區域資料來顯示差異(可以點選觀測點選擇),一個是我住的鳳山,目前指標為高


點選活動建議會出現一些活動時的注意事項

例外一個是學校所在地區,指標是中


這樣的作法也是讓學生知道,光是鄰近區域數值就會出現差異,所以在判別汙染指標時,應該也要思考到小區域跟大區域的差別,不可一視同仁。

這是今天臨時想到的一些資訊應用,其實用在社會科中應該也很不錯,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041-「書香遠傳」,一本相見恨晚的閱讀推廣好物

這個禮拜三到台中去參加國資圖的數位閱讀深耕計劃,回來的時候,手上便多了一本國資圖出版的「書香遠傳」雜誌。翻了一下後,有點沈默了,這麼好的雜誌,竟然現在才接觸到,真的是相見恨晚阿!而且更棒的是,這本雜誌的全文都有電子檔,提供了全文資料,如果你需要的話可以直接下載全文來觀看。

那麼,這本雜誌好在哪裡呢?除了介紹一些圖書館資源之外,他也介紹了一些圖書館的趨勢,還有一些使用圖書館的人發生的故事。我在這一期中便看到一個很令人動容的議題「繪出祖孫情」,透過一些出版人、作家還有幼教工作者的文字,我們看到了祖孫共讀的思考中所蘊藏的人生價值傳遞,還有情感交流的獨特內涵。

例如郝廣才說到的,透過祖孫共讀,孩子與充滿人生智慧與閱歷的長者接觸,也就越能豐富自己的生命。而廖玉蕙說到的則是一種細膩的情感交流,也說到透過演出繪本中的故事,讓祖孫更能體會情感的意涵與增進孩童言語表達能力的功能。林偉信和盧本文則提出了很具體的祖孫共讀方式與進行方法,讓需要的人可以按圖索驥的進行。

老者不應該只是社會的負擔,也應該是社會的財富。在老者的身上有許多累積,那種累積並沒有辦法快速的提取,而是應該透過共同生活、閱讀、互動來獲得。所以如果有機會讓祖孫共讀或是讓年幼者與年長者有夠多的接觸機會,應該也是我們培育下一代的過程中,一個重要且助益頗多的規劃才是。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040-那些年我的寒暑假作業經驗談

今天看到台北市宣布取消學童寒暑假作業的消息後,一時之間媒體沸騰,老師和家長也出現了各式各樣不同的思考。其實關於假期作業這個東西,如果突然間消失的話,我認為比較吃虧的是低社經的孩子。為何呢?因為如果大家上網查一下資料,便會發現有種叫做Summer Slide的現象,敘述的是在暑假中,低社經的孩子因為家長無法提供適當的學習活動,所以舊的沒有複習,新的又接不上,就出現了這種Summer Slide的現象。至於高社經的孩子,家長怎會讓他閒著啊!因此去掉寒暑假作業,真的是鬆了一口氣,所以取消制式寒暑假作業,應該會讓多數高社經家長普遍支持啊!

談完了這個層面的影響後,我們再來思考一下寒暑假作業的問題,如果今天教育局規定教師不准出制式寒暑假作業,要讓孩子自行決定,但這樣子卻讓很多認真的老師很擔憂的話,該怎麼辦呢?其實這篇報導裡有位家長說得好,老師可以提供一些建議給家長作為安排的參考啊!

我在90年暑假的時候,那年我就做了一個小嚐試-試著讓學生自己出暑假作業。雖然是讓孩子自己出作業,但可是有但書的喔!那個但書就是我有基本的要求,包括讀幾本書、寫幾篇作文、其他的部分再讓孩子自己決定。

那時候我發給我們班上的孩子每人一張大的行事曆,請它們將自己的每天活動安排一下,寫好之後,它們必須向家長解釋一下他們的假期安排。在這張大表下面,有兩個簽名的欄位,一個是孩子的簽名,另外一個是家長的簽名,這樣做的原因是確保家長知道孩子的規劃,如果有不妥,家長自然會跟小孩一起調整。等到家長也同意了後,便請家長簽名後讓學生帶回給我觀看。

我觀看的時候只做兩件事。一、確認家長簽名,這樣我的暑假作業就有個合夥人可以幫忙看著孩子的狀況了。二、拍照變成數位檔案,放在班級網站上。當初我自己架設了一個班級網站,每個孩子都有權限可以進入,我將他們的規劃做成檔案放在網站上,就是要避免有人跟我說他的規劃不見了,不知道要做些甚麼事。做完這兩件事,我再把它們的行事曆歸還回去,讓他們貼在自己的房間,隨時提醒自己。

結果那次的暑假作業回收率,呵呵!高達九成啊!另外那一成,也在開學後一周內搞定。因為那些作業可是他們自己畫押的,容不得抵賴。另外,我也辦了一個小暑假作業展,真是琳瑯滿目,學生的創造力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不過現在可是民國105年了,那麼如果以我以前的規劃,現在我會怎麼執行呢?我想我大概會分成以下幾個項目執行:

  1. 避免Summer Slide:把一些課業比較跟不上的小孩抓來,幫他們在均一開好帳號,每天請他們練習三十分鐘。如果家裡沒電腦,我們學校圖書館早上有開放,可以到數位角練習。另外,真的沒有使用電腦的環境時,沒關係,老師印出來給你每天練習,不要求你一定要功課很好,但是最少不要上完即忘,新學期跟不上吧!
  2. 提供可以用的學習資源給家長們:誰說學習只能在學期中,寒暑假更能學習自己想學的啊!所以提供這些教學資源給家長,讓小孩可以做一下自主學習,或是跟家長一起親子學習也不錯。
  3. 行事曆部分可以利用google日曆搞定,要紙本可以列印出來,更可以在手機上隨時提醒家長和孩子今日功課為何。
  4. 放假前先來練習一下善用圖書館資源學習閱讀。我想不一定是數位閱讀,也可以直接到家中附近的圖書館借書觀看。所以我們可以在電腦課中教導一下如何查詢圖書館館藏,甚至是透過網路借書,將想看的書籍送到家中附近圖書館,再去取回觀看(要看該縣市是否提供該項服務)
  5. 建議孩子出一些家事項目和體能活動。家事項目的話,可以自己研發1.2道菜,最好是容易烹煮、食材方便取得、不用使用到火源的料理。這樣父母臨時有事外出時,自己也不一定要去吃一些化學元素表組成的外食,食譜可以參考這裡。至於體能活動喔!外面空氣那麼糟,所以每天可以做的體能活動也可以規劃一些室內活動,這類活動YouTube上面的教學影片多得不得了,可以視自己的喜愛自行挑選。
看到上面這些規劃,其實寒暑假作業自主應該沒有那麼糟啦!老師只要做好建議,跟家長好好合作一下,那麼寒暑假也該是一個讓老師好好休息、增能的好時機,孩子們就讓他們依據自己的規劃還有家長的輔導,好好的過自己的寒暑假吧!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039.圖書館數位角規劃-管理規則

軟硬體規劃建置好之後,管理規則也是相當的重要。不過因為我本身是資訊組長,本來就有自己的業務,因此無法兼顧到圖書館業務並實際將這套規則完整放到圖書館去實施,所以各位不妨參考後依據自己學校的需求修改使用

圖書館中的數位閱讀跟紙本閱讀一樣都是需要教導的,因此在使用圖書館的數位角之前,學生必須取得一個憑證,透過這個憑證,才能證明學生具備數位閱讀的能力,也是透過憑證考試的方法,來建立一種普遍的觀點-「可以進入數位角做數位閱讀是很酷的事」。

另外,我們的憑證並不是一張紙,而是一個胸章,當學生通過我們的數位閱讀能力檢定(考試內容為註冊台北市立圖書館帳號、安裝閱讀軟體、借一本電子書觀看。這種檢定內容是希望學生可以把這些行為延伸到家中去,所以必須要學會安裝軟體,這樣子他回家時便可以將軟體安裝在自己家中的電腦中)時,他就可以獲得一個胸章。這個胸章除了標示通過數位閱讀能力檢定的功用外,另外的功能,就是要使用數位角前,必須同時用借書證加上胸章借耳機。

這個作法經過我們閱讀種子團隊試驗後顯示,學生都很喜愛這個胸章,也很踴躍的在同學的羨慕眼光中利用胸章加借書證借耳機。更有趣的是,這個胸章的設計我也全部交給學生,因為我想要塑造一種參與感,所以就把想法丟出來,讓學生設計,也一起討論出了一個管理方法與升級機制。

徽章有分級辦法?是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是初級騎士。通過檢驗的初級騎士會在單週選定一個時間幫還沒有拿到初級騎士胸章的小朋友上課,雙週的時候我們再進行檢定,檢定通過的小朋友便當場授證,當時我們的設計如下

ㄧ、單週上課
二、雙週認證
三、每次20人認證與上課
四、認證後憑證進入數位學習區(會在網路公告通過名單)


我們希望透過學生教學生的方式,可以讓更多人學會數位閱讀必備的能力。那麼有初級騎士的話,應該就有中級或是高級囉!對的,只要初級騎士只要教會5個小朋友,讓他們取得認證,就可以晉升中級騎士,他教出來的人,教會其他人後可以算兩個成績,一個算自己的成績,一個算教他的老師的成績,只要總人數累積到25人就可以升高級騎士喔!

升級完高級騎士後,還可以再升級嗎?當然,可以升級為騎士團長,也可以升級主教或是領主,制度設計上可以任大家發揮自己的巧思來設計。例如有些學校推廣生物教學,也可以把胸章設定成各種不同的生物。除了技術外,我們當初也想到在升級制度裡,也可以透過當圖書館指導志工或者是幫忙介紹各種電子書、閱讀資源(寫一些小介紹文章,約300字,每篇文章都可以獲得點數)來升級,藉此鼓勵學生除了閱讀之外,也能提供自己的心得給其他對這些資源有興趣的學生參考。
而且可以進入數位角並不代表可以永遠享有這個資格。一旦圖書館管理老師發現在數位角的學生有不按照規定使用數位角的狀況,依規定可以暫時保管騎士胸章,如果再犯甚至會停權一段時間後再讓學生進入數位角。藉此來建立一種能夠進入數位角是一種榮譽的感覺,也能讓學生比較珍惜。
以上就是我們的管理辦法,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設計,提供給有興趣的教育伙伴參考,我想大家應該可以設計出更棒的方法喔!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038.圖書館數位角規劃-硬體建置

以圖書館數位角的建置來說,環境上還算簡單,只要學校的閱讀課程中有一節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的課程,就很適合建置數位角,配備大致上如下圖所示即可,我們可以用兩種組合來思考


  1. 基本組合:一般學校應該都有類似的設備可用,我簡單說明如下:
    1. PC主機:需要可以裝WINDOWS系統,最少要WINDOW7以上,一般來說使用電腦教室淘汰下來的機器即可。為何需要使用WINDOWS系統呢?因為多數圖書館電子書供應廠商的安裝程式最少都支援WINDOWS系統,所以我才會建議以WINDOWS系統為主,避免系統不支援的狀況出現。數量上則建議最少可以讓學生每四周輪到一次,舉例來說,如果學校人數最多的班級為29人,我就會建議要設置8台左右的電腦供學生使用。
    2. 網路:一般網路卡連接學校既有校園網路即可,不過前幾天聽我一個在山上學校當替代役的朋友說他們學校網路本來很慢,後來經過他調整後變快許多,所以他們目前上code.org速度也很不錯。原來是因為他們學校網路從外面進入學校速度頗快(這個你可以直接用你的筆電接外面連進來的網路試試看),後來因為學校集線器過於老舊,而且串的很複雜,所以連線速度反而變慢了。如果有這種疑問,大概要測試一下,必要時再請外面廠商處理。
    3. 耳機麥克風:使用耳機是為了避免吵到其他在圖書館閱讀的人。不過如果不是閱讀時間,而是自我學習時間時(我想有些學校的圖書館使用時間因為班級數較少,所以負荷比較不重,那麼應該會有比較多的空閒時間可以將圖書館做為學生自學用),只要多了一個麥克風,就可以讓學生利用公共圖書館的外語學習資料庫來自我學習,讓圖書館功能更多元。
  2. 進階搭配:如果學校經費足夠,想要多加入一些學習資源的話,那麼便可以考慮搭配iPad做為數位角的學習配備。不過說實話,加入iPad後,環境就比較沒複雜,要管理的東西也變多,所以如果學校沒有人可以管理無線網路及閱讀素材蒐集的話,加入iPad的的設計就要再好好想想。那麼加入iPad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1. 無線網路:最好不要買太差的無線AP,還有每台無線AP最好不要讓超過10台iPad連線。
    2. iPad需要安裝固定架:這個部分需要多花點心思,除了防竊之外,還要提供旋轉功能(因為很多程式會用到陀螺儀),可以參考這個裝置 
    3. 需要有人設置帳號定期更新程式:iPad的閱讀資源主要是來自於免費程式,而這些程式一般來說都是「限時」免費。因此學校需要有人申請一組不使用信用卡的APPLE ID(如果學校可以接受用信用卡購入適當的APP那會更好),並且每天定期利用RSS接收限時免費APP資訊,安裝這些APP後再同步到數位角中的其他iPad去。


另外大家可能會問說,那「白名單管制」「位置調整」是什麼?所謂「白名單管制」指的是利用防毒軟體來管制電腦僅能閱讀哪些網頁,只要不是正向表列的網址,就不允許使用。避免學生沒有使用電腦來閱讀,反而用來做一些社群軟體或是玩遊戲。不過這個設定需要一點點技術背景,而且感覺老是用技術來控制學生的操作也不是那麼好。

因此比較簡單的方式反而是「位置調整」,簡單來說就是將螢幕畫面面對大家在圖書館走路的動線上,只要有人走在動線上就可以看到使用電腦的人在做什麼,這有點像是在家庭中為了避免孩子不當使用電腦,便將電腦設置在公共空間的設計。

當然,這樣的設計還是需要搭配一些管理機制,這些機制的設計主要是讓使用者體會可以使用這些資源是很不容易的,也要珍惜使用機會,如果不當使用電腦被停權,是很可惜的事。透過這樣的硬體與管理方法的相互配合,應該就能好好管理好這個數位角。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037.圖書館數位角規劃-數位資源引入的必要性探討


在我分享數位閱讀資源時一直強調,公共圖書館的數位資源應用相關應用只是個起點,真正的數位閱讀早就超脫以出版物為本體的閱讀與思考方式,朝向由個人知識架構出發來聚集身邊周遭資訊,並轉化為自我知識架構一部份的策展式閱讀前進,而最終目標則是希望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與習慣。既然在閱讀來源上不僅僅限定公共圖書館的數位資源,那麼引入更多可用、品質高、呈現形式多元、也不增加圖書館採購成本的閱讀資源或許就是經費短絀的學校單位圖書館(室)可以進一步思考的規劃。

一般來說,我會建議在圖書館的紙本閱讀環境外再設置數位閱讀用的數位閱讀角。以往在圖書館中雖然會設置電腦,但是這些電腦的用途多半只是用來做「館藏查詢」、「資料庫檢索」、「文件列印」……等用途。但是既然台灣的公圖數位閱讀資源如此豐富(一般國家的數位閱讀多數還是以資料庫的方式存在,台灣則加入了許多電子書、雜誌等非學術性資料的應用,因此在內容的多元性及數量(目前光是某家數位出版商在六都加上國立圖書館提供的電子書數量粗估(不計算重複)就有將近九萬冊),加上數位閱讀的接受度也不低,那麼在既有的圖書館閱讀設施上設置數位閱讀環境,鼓勵學生與民眾善用紙本資源外豐富的數位資源,應該也是加速建立學習社會的良好途徑。

那麼設置數位閱讀用電腦來閱讀數位資源的功用是什麼呢?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目前我們在紙本閱讀上遇到的三大困境:


  1. 彌補實體閱讀資源不足。台灣有很多善心團體願意結合企業組織一起服務偏鄉,但是有些團體的服務需要一些中心單位來協助,相對的只要地區缺乏中心單位,那麼這些地區可能就無法獲得這些團體的閱讀資源。公圖的數位閱讀資源比較沒有這種業務承接問題,只要能夠連上公圖網路,就可以利用公圖數位資源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彌補既有的閱讀資源的不足。
  2. 同步出版品更新速度。和傳統出版品差異最大的是數位閱讀的即時性,利用電腦閱讀公圖資源或是其他數位出版品,只要源頭更新,不管你在何處,只要網路連得上,也能跟著更新,這是引入數位資源的第二個理由。
  3. 提供一致的閱讀資源。在閱讀的推廣上常常會有全班共讀一本書也常常會有老師、學校志工、校外團體利用課堂、晨間活動時間帶領閱讀的情形。這時最容易遇到的狀況就是講授者有的書籍學生沒有,如果學生需要再閱讀一次就得碰碰運氣了。那麼圖書館數位資源可以幫上什麼忙呢?如果我們使用公眾數位閱讀資源來授課,就可以讓學生利用學校或是自己家中的設備來閱讀,讓老師跟學生可以擁有一致的閱讀資源。而且可能還會有一些衍生的效益,那便是當學生對老師講授的資源產生興趣時,他還有更大的閱讀資源可以去挖掘,自己去找尋自己喜歡閱讀的素材,產生某種數位的「書架效應」。
下一篇文章我會再說說圖書館數位閱讀閱讀角規畫時的一些建議事項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036.生活資訊應用-行-停車大聲公

在我前一篇文章中提及google地圖的應用,不過我們會發現,在那篇文章的末尾,雖然我們可以找到停車場的位置,但是,如果可以知道停車場的資訊會不會更好呢?沒問題的,不過你需要安裝另外一套APP-停車大聲公

這套APP顧名思義就是做停車用途用,安裝後請打開APP,畫面很簡單

輸入你要去的地方,預先找好停車位(這個在外縣市,特別是都會城市超級好用),點選搜尋結果進入


哇!好神奇啊!他把一堆停車場資訊都列出來了,而且還有價格喔!


點進去後,會發現除了價格外還有車位數及營業時間,真是不錯。不過在高雄的停車場沒有提供即時停車位狀況的資訊,有點可惜。


要去停車場之前先點一下左下角的路況顯示,發現路況太壅擠的話,還是早點避開好


另外點進去停車場資訊,會發現裡面還有資訊,提供了電話(不過這個應該效用不大,因為幾乎沒有停車場會給保留位的喔!),目前費率(有不同時段費率),還有重要的.....路徑規劃


不過它的路徑規劃不是直接可以規劃喔!選完後要點選左上角的圖示


原來是利用google地圖規劃與導航啦!不過也好,省得再輸入一次地址


它會通知你要開啟google地圖


一次把一堆前往方式都列出來囉!(開車、走路)

按下導航,就開始帶你前往囉!不錯吧!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035.生活資訊應用-行-google map

每個人的手機幾乎都或多或少有裝google 地圖,但是到底要怎麼用?只能看地圖嗎?接下來就讓我來跟您說說google 地圖的用法

首先先點選APP進入

一般我們的使用方法都是拿它來做導航,因此拿高雄地標夢時代來當例子說明一下進階的應用吧!


多數人找到地點後就會按下右下角的圖示進行導航,資訊很清楚,約6分鐘的車程可以抵達。那麼,左下角的地方可以做些甚麼事呢?表面上可以看到多少人給了它如何的評價


但你點進去之後,齁齁!可以
  1. 用致電打電話去這家店家
  2. 看看官網
  3. 知道店家的地址
  4. 營業時間
如果你是要找家店去消費或是訂位,這些資訊應該是超方便的吧!




另外,我也很喜歡看看評論,特別是去國外時,有時很難決定要去哪一家店,那時我就會依據評論決定要不要去那家店消費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用同樣的交通工具,除了預設的汽車外,你還可以選擇大眾運輸及走路


我試過在日本和台北用大眾運輸來轉車,效果不錯。不過如果是在不夠都市化的地方,那麼.....,這個功能就不是那麼好用了。


走路也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點選標示的地方看更詳細的資訊


這裡會告訴你所有你會走過的路徑



另外google地圖很強的地方是圖層


例如上下班時間,我利用導航設定了路徑,如果我再用路況看一下


我就可以看看我要走的路徑會不會很塞,如果很塞,就可以改道通行。(紅色塞,綠色交通順暢,橘色就是介於兩者之間)


另外有個好用的功能叫做 "探索周邊"


你可以設定一下你的條件,例如我希望找到中午時間有營業,且步行時間約10分鐘內的店,它就幫我找出了一些,我選擇了其中一家



點進去看一下完整訊息,可以撥電話去訂位,也可以把這個地點存起來以後用

存起來後,當你以後點選這個地點,它就會告訴你已經儲存了


 如果你要教出你儲存的地點,點選圖層,找到"您的地點"



就會發現你已經存的地點囉!


另外,有些小店躲得很隱密,附近的門牌資訊又不清楚,如果你想要先看下它附近的街景,進入該地點後,往下拉,拉到出現"街景服務"



先看看它附近的街景也可以幫助你快速找到你想去的店喔!


如果要去的店不附設停車場,想找停車地點怎麼辦?簡單,回到原始的畫面,點選搜尋框,就會出現一堆預設選項


往下拉找到"更多"`,點進去就會發現"停車場"


點選停車場後就會出現一堆可用停車場的資訊囉!




延伸閱讀 在日本玩你會用到的一些APP(iOS)